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校園欺凌者三成「乖學生」多屬 Band1生


校園欺凌者三成「乖學生」
多屬 Band1生 懂評估風險避受罰

2009年05月04日





【本報訊】打人的學生就是校園的欺凌者?城大一項調查發現,七成中學生的攻擊行為是心靈受創後的自衞表現,卻因個性衝動被劃為壞學生,餘下的三成才是真正的欺凌者,當中不乏就讀名校、成績優異的「乖學生」。他們聰明、行事有計劃,往往能逃過老師的法眼。而成長於再婚家庭的青少年,攻擊他人的傾向比完整家庭的子女高出三成。 記者:王智君

 

城大於 06至 08年期間,成功訪問了近 1.5萬名中一至中三學生及 6,000名家長,了解學生的攻擊行為與家庭結構關係。調查發現,有攻擊傾向的學生佔整體 20%,當中七成屬「反應型攻擊者」。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馮麗姝指出,這類攻擊者常被誤認為欺凌者,而事實卻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因經常受家人責罵,甚至虐打,而變得對外界的威脅過份敏感,從而採取攻擊性的行動自衞。





「黑社會大佬都係呢類」



現就讀中一的阿儀是典型的「反應型攻擊者」。她成長於一個暴力家庭,經常被哥哥姐姐虐打,但母親

卻視而不見,令她嚴重欠缺安全感。一次她與朋友吵架後,看見對方與其他同學「細聲講、大聲笑」,便認定他們是說自己的壞話,情緒突然失控並出手打傷同學。
馮麗姝表示,餘下三成的「操控型攻擊者」才是真正的欺凌者,而第一組別( Band1)學校中有攻擊傾向的學生多屬此類:「佢哋好聰明,攻擊前會理性評估風險,好有部署,老師好難罰到佢哋。黑社會大佬其實都係呢類,即使犯案都好難俾人捉到。」反之,「反應型攻擊者」主要是第三組別( Band3)學校的學生。
調查又發現,成長於再婚家庭的子女,其攻擊別人的傾向比完整家庭的子女高出三成、比單親家庭的子女亦高出近兩成。馮麗姝解釋,這是由於再婚家庭面對的問題比單親家庭更複雜,包括繼父母的角色混淆及雙方的適應問題等,以致繼父母在孩子管教上出現困難。
為了防患未然, 09-11年度的校園欺「零」計劃的服務範圍將會由中學擴展至小學,內容包括學生輔導小組、老師工作坊及家長講座,費用全免。


兩類青少年欺凌者特徵



-表現-
操控型:以暴力展示實力、智力較高擅於爭辯
反應型:認定別人懷有惡意、注意力不集中

-情緒-
操控型:冷靜、理智,但缺乏同情心
反應型:衝動、容易發怒及失控

-欺凌行為-
操控型:有計劃地恃強凌弱
反應型:攻擊別人時不計後果

-社交-
操控型:喜歡聯群結黨
反應型:被孤立,不受歡迎

資料來源:城大應用社會科學學系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0504&sec_id=4104&subsec_id=11867&art_id=127143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