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鄧藹霖 學懂放手 子成大器

http://news.mingpao.com/20091206/oka1.htm


著名親子節目主持鄧藹霖的長子曾經在一間傳統名校讀小學,那時,她把孩子逼進了地獄,也將自己推向了瘋狂,結果兩敗俱傷,不得不轉校。


昔日的「失敗者」,今天已變成港大英文系的尖子,並且獲頒全級只此一個的英國文學獎。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有100條路可以走的。」鄧藹霖說。


鄧藹霖長子Conrad在傳統名校讀書時,在40人中考33,今天,就讀港大英文系的他,剛剛獲頒「邱世文紀念獎」,這個英國文學獎只頒兩個,分別在二年班及三年班。另外,他讀二年班時,主修科成績優異,大部分獲A,更是文學院中成績最好的那一成學生,亦因此獲得獎項,全級數千人當中只有42人獲獎。


地獄篇——子入傳統名校 瘋狂鞭策


當年日夜鞭策,兒子的學業毫無起色,鄧藹霖也曾變得抑鬱。後來她放手了,孩子反而能夠振翅高飛。回想那段入讀傳統名校的歲月,鄧藹霖慶幸自己12年前回頭是岸,走對了路。


兒子入讀小學前,她和長子經歷了一段蜜月期。「朋友說兒子是一隻樹熊,五六歲時仍愛伏在我的肩膊上。我到幼稚園接放學,兒子便到處向人介紹:『這個就是我媽媽。這個就是我媽媽。』關係很親密,我那時要返工,但他人人不跟,外傭也不跟,只愛跟我,因為我放工回家後總會搶替他涼、換片。」


平均分88.6 驚悉只考33


直至兒子考入傳統名校後,母子關係逆轉,進入3年地獄期。「入到才知原來噩夢剛剛開始,但又騎虎難下……小一上學期已知道出事。」上學期考完試,兒子平均分有88.6分,鄧藹霖覺得不錯,一家三口還出外吃飯慶祝。「但個多星期後派成績表,知道兒子考33,我開始發癲。原來考第一那個的平均分是99.9分,全班大部分人的平均分有95分以上,兒子數學科有9字頭,但原來有半班考100分。」


督促做功課溫習 由朝到晚


鄧藹霖開始瘋狂鞭策,兒子返下午班,6時放學,她6時放工,回家後即開始督促做功課、做試卷、補習,試過溫習至凌晨兩點,翌日8時便弄醒兒子,因為功課未做完,默書未溫完,溫習個多小時後,她上班,外傭就接棒。兒子只有吃午飯那半個小時休息,然後馬不停蹄又要上學去。


Conrad說:「那時關係緊張,我常去廁所,因為不想看見那些功課,媽媽則會拍門叫我快點出來。」他說那段日子的確不快樂,「好驚她,見到便感到緊張」。


兒子反抗變懶散 母親抑鬱


兒子開始懶散,也開始駁嘴。鄧藹霖憶述﹕「我的情緒開始失控,最初是大嗌,接是打,當時我腦海中只想到如何能催谷至平均分有95分以上。」Conrad屬於慢功出細貨類型,愈是催谷,愈是反抗。「別人出外吃午飯,我卻留下來出卷,有時在公司悲從中來,就躲起來哭,其實已有點抑鬱,但當時自己不知道。哭完後,到6點回家了又再督促過,對自己說﹕「堅強些。」


被畫成巫婆泄憤 錐心之痛


終於,有一天鄧藹霖發現兒子把自己畫成巫婆,再用筆狂戮至千瘡百孔,這件事可能大家已聽過。「我覺得那是人生眾多恐怖事當中最恐怖的,原來兒子已把我憎恨至瘋癲的狀態。我坐在地上哭了數個小時。」被親生骨肉痛恨,對一個母親來說,是錐心蝕骨的痛。


蛻變篇——轉讀國際學校 考進港大


三年班的期考還未完成,鄧藹霖便急不及待為兒子轉讀國際學校,孩子在學業上從此有了滿足感,日漸進步。她也痛定思痛,開始改變自己,實行四不政策。「我從此決定不打、不怒、不恐嚇、不黑面。」母子間漸漸和好。鄧藹霖的小兒子Eugene這時出生,改變了管教方法後,她說Eugene非常「好教」。


鄧說﹕「我長子讀名校不成功,但原來不是只得一條路可行的。」她說沒想過兒子能夠考進港大。「我們有很多計劃,也有想過安排他讀社區學院,其實有好多路行,最重要是令他覺得父母是支持他的。」


鄧藹霖用心良苦地說﹕「現在很多父母好勤力,帶孩子學很多東西,其實都是想子女叻。我經歷了20年的體驗,覺得成功父母的定義,並不是子女有多成功,而是如何協助孩子發揮出上限……不應該跟別人比較。」


成長篇——大人抽身 讓孩子當主角


放下比較,鄧藹霖學懂了放手,這對快要踏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孩子10歲前若在親子關係上打好基礎,那就不用害怕他會在青春期時反叛。


「香港的家長做得太多了,不能把中學生當作小朋友,孩子上了中學後,家長便要抽離。他才是主角,但現在很多父母當了主角,應該『畀位佢上』。


「孩子上中學後,不用日日『啄住』他的功課,這時候眼光要闊一點,應跟他討論,想想將來的志願,希望入讀的大學,想讀什麼科目……


「初初放手時,成績定會跌少許的,但是,孩子這時正在學習中,不會即時到位的。」


像朋友 子主動致電報到


鄧藹霖說,給予孩子空間,不等於完全放手,例如兒子上了中學後,她買了一個手提電話給他,對兒子說﹕「父母只是想知道你是否安全,不是想監控你,如果你出街時致電給我們報平安,我們會好高興。」兒子果然如父母所願主動報到,久而久之便變成了習慣。她說,假如父母常用責罵的語氣跟子女說話,子女便覺得厭煩。如果他們覺得父母可親,便會主動致電回家。


現在,她和長子就像朋友一樣,常互相交談。她也愛和兒子到戲院看電影,看完後一起討論劇情。


期望篇——做喜歡的工作 享受生命


訪問這天,Conrad因事姍姍來遲,鄧藹霖頻頻向記者道不是。兒子到達後,她沒有半句責備與怨言,還關心地問候。由一手一腳操控孩子的緊張媽媽,變成在旁默默扶持的良朋好友,必須擁有寬容的胸襟,以及無比的忍耐。


Conrad說喜歡寫作,畢業後希望做雜誌記者,到老了想做作家,他最滿意自己一篇以18世紀古典風格寫成的作品。對孩子的期望,鄧藹霖說沒所謂。「即使他將來做髮型師也沒問題,但必須肯去學習。」她和丈夫會供養孩子至大學畢業,但往後則要他們靠自己,自食其力。她期望:「孩子將來能做喜歡的工作,享受他們的生命。如果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人生會好開心,否則會好痛苦,只要夠搵食就可以了。」她笑說:「日後若隔個星期和父母一起飲茶,一年吃一次鮑魚就OK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