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轉貼-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轉貼-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洪蘭: 別叫孩子圓你的夢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把孩子打成這個樣子。我看到這則新聞非常恐懼,這個觀念很錯,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迦密校長的話

明政務司長唐英年先生最近訓勉年輕人不要埋怨生活艱難,要反省自己為什麼做不到第二個李嘉誠。李嘉誠先生富可敵國,唐司長假設年輕人都想仿效李先生,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就這議題在本學年最後一個週會上問同學,如果現年八十一歲的李嘉誠先生出價六百億元,交換六十年時間,有沒有同學願意接受?


 


迦密學生都是有智慧的,同學的回應在我的意料之中。


 


年輕人努力工作六十年,恐怕也賺不到六百億元,如果生命的目的是賺錢,以六百億元的高價交換六十年,同學為何拒絕?可見同學都明白,從生命中得到的,比錢更寶貴。


 


但同學們有沒有認真地思考,這比六百億元更有價值的,到底是什麼?


 


很多家長訓勉子女:「勤力讀書喇,唔通第日想做乞兒!」。其實,人一生花十多年在學校「讀書」,讀書是否理應比賺錢有更高的價值?


 


最近我在一所中學看到一個介紹生涯規劃的壁報,設計壁報的同學將人生階段排列成棋盤,依次為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接著是買車、買樓、生子,然後到達終點–退休。我不禁納悶,生涯規劃強調的不應是目標、終點,大學畢業後也不一定要買車買樓、讀中學不只是為了上大學,身體成長、智慧啟蒙、心靈潔淨、關係建立、親愛友鄰、認識自己、確立信念、追尋夢想……,太多有價值的事情值得付出時間,中學豈能簡化為大學的預備階段,大學又豈僅是為了獲得較富裕的物質生活,生命是成長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寒熱溫冷、點點滴滴都值得細嘗,都比六百億元具更高的層次。


 


在迦密讀書不單為爭取優良的學業成績,同學是一同成長的夥伴,不是競逐成績的對手,老師是陪伴成長的導師,不是出賣知識的售貨員,在迦密讀書不是為了避免淪為乞丐,幾年中學生活,多姿多彩,不能用金錢衡量,更不能用金錢交換。



學年將盡,同學在迦密的日子又少一年,請珍惜你在迦密的每時每刻。

http://www.carmelss.edu.hk/html/fileadmin/school-documents/2010-2011/Docs/Principal_20110714.pdf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香港青年協會u21-青協數碼青年,任重道遠 (林惠業,單親家庭傑出青年)


好勵志呀 ! 學校如果有播呢D 片比學生睇就好喇 !


Part 1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hIgKVaJvOY 


Part 2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L-Om-5U2C0&feature=related


Part 3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tgGa9pjeI&feature=related


Part 4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xwv36GAIk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新高中恐慌 暑假補課朝9晚8

【經濟日報專訊】新高中首屆中學文憑試明年3月底展開,不少師生未開學已恐慌,暑假齊齊「喪補課」,有學生補課加上補習,日日「朝九晚八」,有老師更擔心得倡議暑期連周日也補課。


輔導機構已收到100宗學生對前景迷惘的求助個案,有學生壓力大得想放棄溫習及頻肚痛,教師請病假亦倍增。


當大多中學生都在享受悠長假期,偏偏準中六生今年卻與暑假無緣。大埔一所Band 1中學要求所有準中六生,於本月初開始每周補課,每日朝九晚四,暑假只放了兩個多星期。


中六生:2周內做20年試卷


「全部要來做功課,哪有時間放暑假?」就讀該校的陳同學(化名)稱,老師要求他們兩星期內完成過往20年的物理科試卷,還未計算其他科目的功課,更有補習老師每周一日上門「特訓」。


但跟其他同學相比,陳同學指自己的情況是小巫見大巫:「有同學中五開始特意提早回校溫書,小息、午飯時間都不放過……有同學每日都補習。」但她坦言這是預計之內,「自中五開始『全世界都在打仗』。」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升中六的吳同學,暑假開始亦與補課、補習為伍,他稱昨日開始已有常規補課直至本月26日,星期一至五每天就長達7小時,上、下午各補一科;周五及周六晚則每晚補4小時英文、周日早上就要上2小時數學補習課。


會考+半高考 教師憂教唔切


緊張、壓力大,難免影響身心。鄰班的Flora一周花四天補習,近日更緊張至肚痛:「我未考過會考,前途不知會怎樣……好驚入不了大學,好迷惘!」被形容有如「會考加上半個高考」的中學文憑試,由於「前無古人」,亦令老師壓力幾達頂點。不少學校於暑假前才完成會考課程,中六開學後3個月又要教完半個高考課程,許多教師都擔心「教唔切書」。


於天水圍區任教高中班的盧老師坦言,現時補課「補到喪」,暑假由以往兩、三星期,減至只得一星期;科與科之間更常爭奪暑假補課時間,「有同事開會時更向校長要求星期日都補課,甚至平日補課補到晚上九時」,惟被其他老師反對不獲通過。


未到壓力高峰 教師請假倍增


補課停不了,接下來就是要考核學生學到多少。據了解,有學校要求中、英、數及通識科每周均設考試,令師生均喘不過氣。盧老師稱,仍未到「壓力高峰期」,但很多以往健康的同事開始「捱唔住」生病,「若有同事教初中、中六及中七班,他11月便開始為不同年級出卷,今年中六還要考兩次模擬試,即12月至2月都要改卷!」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列豪章稱,除收到準中六生致電訴苦,本身是學校老師的他留意到,近日請病假人數倍增,同事亦表示有壓力。


學友社社工郭文芳則指,學生對前景亦感壓力,今年累積至今收到約100宗有關中學文憑考試的求助個案,主要是學生擔心未能適應新學制,不清楚將來出路;她指,學生及家長壓力情況未算嚴重,但預計開學後求助會上升。


香港青年協會關心一綫單位主任吳錦娟亦稱,近日收到升中六的學生來電,指文憑試帶來很大壓力,前景不明朗,部分甚至已放棄溫習。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bb75f0b2-ed7c-45f9-914a-d1d158c91f4b-688110?ref=facebook


名校應強調校內競爭嗎?



既然我們明白名校學生因大塘小魚的效應而打擊自信,那麼我們有甚麼措施可以減低這些負面的影響?


簡單來說,因為日冕效應,身為名校學生感到自豪,自信提高。打擊自信的是課堂內的社會性比較(social comparison),因為同學能力均甚高,相比之下,競爭令學生失去自信。正因如此,要減低大塘小魚的負面影響,我們不應再加強互相攀比的競爭,也不應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同學的能力上。


當我們將能力高的學生集中在一起時,我們更應該強調,每人的學習目標是要進步、要超越自己,而不是要勝過同班同學。我們也要令學生更相信努力是成功的最重要元素,而不能光靠天聰或智力,這因為若果學生關注的只是智力,他們便會更喜歡及傾向與同學攀比智力,這樣會增加大塘小魚的負面影響。


在名校不斷將這些高能力學生比較,甚至公佈各人排名次序,都會增強互相攀比的負面影響。老師應以外在的客觀目標(例如:85分)作為同學的奮鬥對象,而不是要打敗鄰坐的同學才算成功。


顯而易見,名校學生都是能力較高學生,每人最終都可以成為出眾的人材,但若果他們只關心互相比較,必定有一半同學較另一半成績為差,那麼他們便鑄定成為失敗者。所以,名校應強調就算是班中成績最差的學生,也是人材,最終能考獲很好的成績,也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精英,這樣也能提高同學對學校的歸屬感。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降低要求,放任學生隨便定下一個甚低的目標,自滿地不求進步,這對學生也沒有好處。(自信系列之六)


http://www.hkedcity.net/cms/article/2007/teacher_thinking/20070201-8376a932dde2e6e8566d/141/content/


名校同儕相比減低自信



在一個數十個國家近十多萬學童參與的大型研究中,我們發覺在所有民族、地區或城市中,對於能力相同的學生,那些就讀全校能力平均更高(名校、甲組學校)的學生,比那些就讀平均能力較差(丙組學校)的學生,他們的自信更低。


舉例來說,兩個都是 80 分的學生,學生甲就讀一間全校平均為 85 分的學校,學生乙就讀的學校平均為 82 分。研究顯示乙的自信比甲為高,這現象在不同文化背境的學生中均相同。


要解釋這現象我們需要明白就讀名校(甲組)學校對自信的影響。首先,名校學生能力平均較高,作為它的一份子,與有榮焉,提高自信,我們稱為「日冕」(reflected glory)效應,或可看為「校徽」效應,只要穿上名校校服,立刻感到光榮充滿自信,這是名校對自信的正面果效。


不過,當學生一走進課室,全班同學都有相同的名校校服,而且每個同學均是武林高手,這群體互相攀比(social comparison,社會性比較)的影響,加上同學能力都甚高的情況下,令學生的自信下降,這是就讀名校對自信的負面影響。


所以,就讀名校,因為分享名校的光榮(日冕效應)而提高自信,但卻因班內高手眾多,自覺不如而失去自信(社會性比較),這一正一負的影響究竟是誰的更大?不同的研究顯示負面的影響更大,也就是說,對自信而言,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名校學生自信較高,這只是因為他們大都是能力較高的學生而矣,其實同等能力但就讀於平均能力稍遜學校的學生,他們的自信更高,我們稱這現象為小塘大魚現象。


相反,就讀名校的學生卻成為大塘的小魚,稱為大塘小魚效應(Big-Pond-Little-Fish Effect, BPLFE)(自信系列之二)。


http://www.hkedcity.net/cms/article/2007/teacher_thinking/20070201-b88baa4849b853f5a601/145/content/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一位宣小過來人對宣小的評價

由囡囡進入宣小而認識的家長, 過去他幾乎 24 小時留守在 Baby Kingdom 親子網站, 解答一班長期揹負壓力的宣小家長, 他囡囡去年 P.6 畢業時雖然是 Band 3 生, 換轉是我一定感到徬徨無助, 但他冷靜 + 分析囡囡的能力從而選擇一所合適的中學 --- 保良局羅氏基金.

 

今日看見他囡囡的成就, 還不時讚揚宣小, 仍然解答我為囡囡升中
感到的疑惑和憂慮,  實在很感激如此有心的家長.

 

 

宣小的驚人學術和音樂基礎

http://hk.myblog.yahoo.com/senchunwai/article?new=1&mid=14


中一階段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http://chichipapa.pixnet.net/blog/post/67958987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鏗鏘集『自覺地學習』後記

此集一出, 確實引起很大回響, BK 升中派位討論區內, 至今仍然有家長提出不同的意見 :


~ 唔知大家有冇睇鏗鏘集


   http://forum.edu-kingdom.com/viewthread.php?tid=2192519&extra=page%3D1


~ 睇完鏗鏘集 (2) 自覺地學習,覺得......


  http://forum.edu-kingdom.com/viewthread.php?tid=2193181&extra=page%3D1


只有 20 分鐘的濃縮節目, 大家確實很難真正理解或明白 ChiChiPaPa 的理念. 過去數天,  從數位現時 P.6 家長的資料知道, 最差的學生亦有直資英文中學收, 如津校黃芴南接受面試學生 300 , 只要是宣小生便全數接受面試, 這些消息確實令我鼓舞, 宣小成績最差的學生亦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強.


我會考只有數分, 出來社會做事確實較為難行, 但最終的成就 (職位和薪酬) 亦不比大學生差, 或者已超越. 套在囡囡身上, 她的成績亦未如理想, 但因為她是屬於自律、獨立和高效率性格, 我已不用擔心她的將來. 培養兒女有良好的性格和品行, 總比只求高分數來得迫切.


討論區中又讓我重溫一篇好文章http://www.baby-kingdom.com/index.php?uid-179982-action-viewspace-itemid-18246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人:游乾桂 > >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
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
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
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
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
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
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
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
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
(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
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
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
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
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
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
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
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
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
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
.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
.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
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
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
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
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
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
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
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
(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
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
(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
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
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來
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
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
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
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
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
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
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
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
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
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
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
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
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
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
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
他才會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
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
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
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
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
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
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
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
,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
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
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
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
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 後來 老師
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
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
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
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
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
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
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
(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
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
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記得收看 - 鏗鏘集『自覺地學習』

鏗鏘集 自覺地學習


播映日期 :2010年3月21日


播映時間 :晚上七時三十五分至八時


播放頻道 :無綫電視翡翠台


http://www.rthk.org.hk/special/hkconnection/edu_epi02.htm


ChiChiPaPa 做主角 ( 宣小家長, 一位很照顧後輩的好家長 ) !  當時要捧場喇 !!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鄧藹霖 學懂放手 子成大器

http://news.mingpao.com/20091206/oka1.htm


著名親子節目主持鄧藹霖的長子曾經在一間傳統名校讀小學,那時,她把孩子逼進了地獄,也將自己推向了瘋狂,結果兩敗俱傷,不得不轉校。


昔日的「失敗者」,今天已變成港大英文系的尖子,並且獲頒全級只此一個的英國文學獎。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有100條路可以走的。」鄧藹霖說。


鄧藹霖長子Conrad在傳統名校讀書時,在40人中考33,今天,就讀港大英文系的他,剛剛獲頒「邱世文紀念獎」,這個英國文學獎只頒兩個,分別在二年班及三年班。另外,他讀二年班時,主修科成績優異,大部分獲A,更是文學院中成績最好的那一成學生,亦因此獲得獎項,全級數千人當中只有42人獲獎。


地獄篇——子入傳統名校 瘋狂鞭策


當年日夜鞭策,兒子的學業毫無起色,鄧藹霖也曾變得抑鬱。後來她放手了,孩子反而能夠振翅高飛。回想那段入讀傳統名校的歲月,鄧藹霖慶幸自己12年前回頭是岸,走對了路。


兒子入讀小學前,她和長子經歷了一段蜜月期。「朋友說兒子是一隻樹熊,五六歲時仍愛伏在我的肩膊上。我到幼稚園接放學,兒子便到處向人介紹:『這個就是我媽媽。這個就是我媽媽。』關係很親密,我那時要返工,但他人人不跟,外傭也不跟,只愛跟我,因為我放工回家後總會搶替他涼、換片。」


平均分88.6 驚悉只考33


直至兒子考入傳統名校後,母子關係逆轉,進入3年地獄期。「入到才知原來噩夢剛剛開始,但又騎虎難下……小一上學期已知道出事。」上學期考完試,兒子平均分有88.6分,鄧藹霖覺得不錯,一家三口還出外吃飯慶祝。「但個多星期後派成績表,知道兒子考33,我開始發癲。原來考第一那個的平均分是99.9分,全班大部分人的平均分有95分以上,兒子數學科有9字頭,但原來有半班考100分。」


督促做功課溫習 由朝到晚


鄧藹霖開始瘋狂鞭策,兒子返下午班,6時放學,她6時放工,回家後即開始督促做功課、做試卷、補習,試過溫習至凌晨兩點,翌日8時便弄醒兒子,因為功課未做完,默書未溫完,溫習個多小時後,她上班,外傭就接棒。兒子只有吃午飯那半個小時休息,然後馬不停蹄又要上學去。


Conrad說:「那時關係緊張,我常去廁所,因為不想看見那些功課,媽媽則會拍門叫我快點出來。」他說那段日子的確不快樂,「好驚她,見到便感到緊張」。


兒子反抗變懶散 母親抑鬱


兒子開始懶散,也開始駁嘴。鄧藹霖憶述﹕「我的情緒開始失控,最初是大嗌,接是打,當時我腦海中只想到如何能催谷至平均分有95分以上。」Conrad屬於慢功出細貨類型,愈是催谷,愈是反抗。「別人出外吃午飯,我卻留下來出卷,有時在公司悲從中來,就躲起來哭,其實已有點抑鬱,但當時自己不知道。哭完後,到6點回家了又再督促過,對自己說﹕「堅強些。」


被畫成巫婆泄憤 錐心之痛


終於,有一天鄧藹霖發現兒子把自己畫成巫婆,再用筆狂戮至千瘡百孔,這件事可能大家已聽過。「我覺得那是人生眾多恐怖事當中最恐怖的,原來兒子已把我憎恨至瘋癲的狀態。我坐在地上哭了數個小時。」被親生骨肉痛恨,對一個母親來說,是錐心蝕骨的痛。


蛻變篇——轉讀國際學校 考進港大


三年班的期考還未完成,鄧藹霖便急不及待為兒子轉讀國際學校,孩子在學業上從此有了滿足感,日漸進步。她也痛定思痛,開始改變自己,實行四不政策。「我從此決定不打、不怒、不恐嚇、不黑面。」母子間漸漸和好。鄧藹霖的小兒子Eugene這時出生,改變了管教方法後,她說Eugene非常「好教」。


鄧說﹕「我長子讀名校不成功,但原來不是只得一條路可行的。」她說沒想過兒子能夠考進港大。「我們有很多計劃,也有想過安排他讀社區學院,其實有好多路行,最重要是令他覺得父母是支持他的。」


鄧藹霖用心良苦地說﹕「現在很多父母好勤力,帶孩子學很多東西,其實都是想子女叻。我經歷了20年的體驗,覺得成功父母的定義,並不是子女有多成功,而是如何協助孩子發揮出上限……不應該跟別人比較。」


成長篇——大人抽身 讓孩子當主角


放下比較,鄧藹霖學懂了放手,這對快要踏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孩子10歲前若在親子關係上打好基礎,那就不用害怕他會在青春期時反叛。


「香港的家長做得太多了,不能把中學生當作小朋友,孩子上了中學後,家長便要抽離。他才是主角,但現在很多父母當了主角,應該『畀位佢上』。


「孩子上中學後,不用日日『啄住』他的功課,這時候眼光要闊一點,應跟他討論,想想將來的志願,希望入讀的大學,想讀什麼科目……


「初初放手時,成績定會跌少許的,但是,孩子這時正在學習中,不會即時到位的。」


像朋友 子主動致電報到


鄧藹霖說,給予孩子空間,不等於完全放手,例如兒子上了中學後,她買了一個手提電話給他,對兒子說﹕「父母只是想知道你是否安全,不是想監控你,如果你出街時致電給我們報平安,我們會好高興。」兒子果然如父母所願主動報到,久而久之便變成了習慣。她說,假如父母常用責罵的語氣跟子女說話,子女便覺得厭煩。如果他們覺得父母可親,便會主動致電回家。


現在,她和長子就像朋友一樣,常互相交談。她也愛和兒子到戲院看電影,看完後一起討論劇情。


期望篇——做喜歡的工作 享受生命


訪問這天,Conrad因事姍姍來遲,鄧藹霖頻頻向記者道不是。兒子到達後,她沒有半句責備與怨言,還關心地問候。由一手一腳操控孩子的緊張媽媽,變成在旁默默扶持的良朋好友,必須擁有寬容的胸襟,以及無比的忍耐。


Conrad說喜歡寫作,畢業後希望做雜誌記者,到老了想做作家,他最滿意自己一篇以18世紀古典風格寫成的作品。對孩子的期望,鄧藹霖說沒所謂。「即使他將來做髮型師也沒問題,但必須肯去學習。」她和丈夫會供養孩子至大學畢業,但往後則要他們靠自己,自食其力。她期望:「孩子將來能做喜歡的工作,享受他們的生命。如果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人生會好開心,否則會好痛苦,只要夠搵食就可以了。」她笑說:「日後若隔個星期和父母一起飲茶,一年吃一次鮑魚就OK了。」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校園欺凌者三成「乖學生」多屬 Band1生


校園欺凌者三成「乖學生」
多屬 Band1生 懂評估風險避受罰

2009年05月04日





【本報訊】打人的學生就是校園的欺凌者?城大一項調查發現,七成中學生的攻擊行為是心靈受創後的自衞表現,卻因個性衝動被劃為壞學生,餘下的三成才是真正的欺凌者,當中不乏就讀名校、成績優異的「乖學生」。他們聰明、行事有計劃,往往能逃過老師的法眼。而成長於再婚家庭的青少年,攻擊他人的傾向比完整家庭的子女高出三成。 記者:王智君

 

城大於 06至 08年期間,成功訪問了近 1.5萬名中一至中三學生及 6,000名家長,了解學生的攻擊行為與家庭結構關係。調查發現,有攻擊傾向的學生佔整體 20%,當中七成屬「反應型攻擊者」。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馮麗姝指出,這類攻擊者常被誤認為欺凌者,而事實卻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因經常受家人責罵,甚至虐打,而變得對外界的威脅過份敏感,從而採取攻擊性的行動自衞。





「黑社會大佬都係呢類」



現就讀中一的阿儀是典型的「反應型攻擊者」。她成長於一個暴力家庭,經常被哥哥姐姐虐打,但母親

卻視而不見,令她嚴重欠缺安全感。一次她與朋友吵架後,看見對方與其他同學「細聲講、大聲笑」,便認定他們是說自己的壞話,情緒突然失控並出手打傷同學。
馮麗姝表示,餘下三成的「操控型攻擊者」才是真正的欺凌者,而第一組別( Band1)學校中有攻擊傾向的學生多屬此類:「佢哋好聰明,攻擊前會理性評估風險,好有部署,老師好難罰到佢哋。黑社會大佬其實都係呢類,即使犯案都好難俾人捉到。」反之,「反應型攻擊者」主要是第三組別( Band3)學校的學生。
調查又發現,成長於再婚家庭的子女,其攻擊別人的傾向比完整家庭的子女高出三成、比單親家庭的子女亦高出近兩成。馮麗姝解釋,這是由於再婚家庭面對的問題比單親家庭更複雜,包括繼父母的角色混淆及雙方的適應問題等,以致繼父母在孩子管教上出現困難。
為了防患未然, 09-11年度的校園欺「零」計劃的服務範圍將會由中學擴展至小學,內容包括學生輔導小組、老師工作坊及家長講座,費用全免。


兩類青少年欺凌者特徵



-表現-
操控型:以暴力展示實力、智力較高擅於爭辯
反應型:認定別人懷有惡意、注意力不集中

-情緒-
操控型:冷靜、理智,但缺乏同情心
反應型:衝動、容易發怒及失控

-欺凌行為-
操控型:有計劃地恃強凌弱
反應型:攻擊別人時不計後果

-社交-
操控型:喜歡聯群結黨
反應型:被孤立,不受歡迎

資料來源:城大應用社會科學學系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0504&sec_id=4104&subsec_id=11867&art_id=12714314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直升機父母 事事插手 害苦子女

【明報專訊】香港出生率低,小孩子愈來愈「矜貴」,不少父母的生活中心只有子女,打「我是為你好」的旗號,對孩子的生活過度照顧和介入,就像直升機般在孩子頭上不斷盤旋監察,子女一旦有些微差錯便急降而下,為他們排難解紛。殊不知這是「好心做壞事」,缺乏挫敗琢磨,有些孩子不懂面對逆境,難以建立自信,易畏縮焦慮,有些則對父母的管教感到煩厭而起來反抗。


近年,在美國校園十分流行「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一詞,指對孩子管束太多、過分保護的父母。而父母的保護防線,甚至延伸至孩子長大成人,英美報章指出,有大學畢業生求職,要父母代勞跟僱主商議薪酬,父母甚至致電僱主詢問為何不聘用他們的寶貝兒女。


以上例子看來匪夷所思,也許為人父母的你,只當成笑話一則,深信自己不會成為其中一員,但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講座教授區潔芳表示,家長「超管教」子女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現象,不少父母在孩子的成長期中,不知不覺習慣過度照顧及操控孩子的生活,即使孩子已介自主之齡,仍把他們當小孩般看管,令他們缺乏獨立自主能力。


你上了「直升機」未﹖


各位爸媽,若你有以下三大特徵,你大可能已跳上了這部「直升機」。


1、熱中介入﹕視子女學習為己任


區潔芳表示,「直升機父母」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視子女學習為己任。她知道有些國際學校的家長,當打聽到教學表現出色的教師將任教某班時,便會出盡法寶,利用人事或金錢等關係,設法把孩子弄入該班;又或者打聽到某教師偏心,便立刻向校方投訴。


這些父母甚至會過度介入孩子的學習,安排極多學習活動,務求孩子在學習上可以「快人一步」,以便升讀最好的學校,擁有最好的前途。


2、死不放權﹕否定子女選擇


此外,在選擇學校和課外班時,他們從沒考慮子女的性情、特質及承受程度,只管揀選自己的心頭好。區潔芳說﹕「這類父母面對子女的小事,即使如去旅行,或者參加課外活動,甚至上街或選擇朋友,都會對子女的選擇,予以否決。」


3、小事化大﹕事事向壞處想


過去在美國洛杉磯工作的區潔芳曾遇上這樣的個案﹕一名害怕與外界接觸、幾近足不出戶的媽媽,某日迫於無奈,需駕車載年幼子女探訪親友,其間遇上公路嚴重塞車,後來在親友家門附近又遭狗吠叫,她回家後非常苦惱和懊悔,常提醒子女外面的世界非常兇險,即使過了數月,重提當天不快事件,仍咬牙切齒,面紅耳赤,更誇張地說當時差點被狗咬死。區潔芳說﹕「這種情下,子女很易被外間事物嚇倒和感到焦躁。」孩子對外界的看法及詮釋來自母親,如此下去,他們將來不敢亦不懂面對世界。


她甚至聽說﹕「有個廿多歲的香港醫科畢業生,由媽媽陪同到醫院見工,更離譜的是,見工時,媽媽是他的代言人,他一直默默地坐。」


密切監視 隨時 「打救」


她承認自己過往亦有犯過「直升機父母」的錯誤,事緣她試過在美國踏單車落斜路時跌倒受傷,後來年幼的女兒欲學習滑雪,她因覺得危險而堅決反對,幸好有同事提醒她:「滑雪根本是很普通的玩意,初學者容易扭傷,跌斷骨也時有發生,你不能因為自己的心理陰影而不讓女兒學習。」她才如夢初醒,讓女兒學習滑雪。


她補充說﹕「『直升機父母』管教子女的程度甚於『遙控父母』,他們不單喜歡遙控子女做自以為正確的事,更經常在子女上空打轉,留意他們的言行,稍不對勁,便親自『打救』,即使子女取得成功榮耀,這些父母也可能認為自己居功至偉。」


活在「機」下 畏縮焦慮


長期活在「直升機」下,子女會變成怎麼樣?區潔芳認為孩子或會樂於有人為他安排張羅,但長遠而言,缺乏挫折的磨練,會令孩子處事不知所措,面對逆境難以自處。此外,由於父母已將對世界的恐慌「傳染」給子女,令他們覺得四處滿佈危機,難以駕馭,變得戰戰兢兢和畏縮焦慮,嚴重者甚至可能患上抑鬱症。


慣於父母的「監視」,有些孩子會變得畏首畏尾,完全沒有主見;有些則認為父母看不起自己,於是據理力爭,成為父母眼中的「反叛」,若父母仍堅持「冇我你就唔掂」或「自己咁樣做就是好爸爸和好媽媽」的信念,管教變本加厲,子女反抗更加激烈,問題便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彼此關係更加緊張,難以收拾。


父母目標:子女獨立


區潔芳認為管教子女並不需要太緊,應順其自然,多參考人家的管教方法,捨短取長,不過寬或不過嚴的「中庸之道」才是理想方法。她說:「或者我以一段美國人的說話去奉勸各位父母,大意是父母跟子女建立深厚的穩健關係,目的是給予對方安全感,但另一個目標,其實是當子女離開自己時,他能夠獨立和跟別人建立健康的關係。所以『直升機父母』所做的一切是本末倒置的。」


http://happypama.mingpao.com/cfm/parenting3.cfm?File=20081026/newa/oka1.txt


相關文章 : 過來人經驗﹕怕兒子暈浪死


http://happypama.mingpao.com/cfm/parenting3.cfm?File=20081026/newa/oka2.txt
q p \-d*o(X[1]OpX50509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我要我的孩子知道的20件事


1. 成功在於做,不在於得
成功就是將我所有的做最好的運用。成功是在於做,而不在於得;是在於嘗試,而不在於勝利。 / 戴韋恩(Wynn Davis)

2.
人生是艱苦的
人生是一連串的問題。我們要去埋怨?還是去解決這些問題? / 派史考特(M. Scott Peck)

3.
人生充滿樂趣
開懷大笑應該是人與生俱來最高層次的天賦本能。 / 克曾茲(Norman Cousins)

4.
我們依靠選擇而活
上帝並沒有問我們要不要來到人世間,我們只能接受而無從選擇。我們唯一可以做的選擇是:決定如何活著。 / 畢亨利(Henry Ward Beecner)

5.
態度是一種選擇
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奪走,除了一件東西,就是人在任何情況下,選擇自己的態度與道路的自由。 / 法蘭科爾(Viktor Frankl)

6.
習慣是成功的關鍵
事實上,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唯一的差別在於,他們擁有不一樣的習慣。 / 曼迪諾(Og Madino)

7.
感恩是一種最好的習慣
不要為你所沒有的抱怨……要珍惜你所擁有的。 / 朱德(H. Stanley Judd)

8.
把人生建立在尊敬的基礎上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 馬太福音七章12

9.
誠實依然是最好的策略
「在國際外交事務、人際關係、勞工、商業、教育、家庭與控制犯罪上,誠實是最好的策略。因為,真理是唯一有效的東西,也是建立持久關係的唯一基礎。」 / 克拉克(Ramsey Clark)

10.
和善的言語成就大事
「世界上沒有幾件事比積極的鼓勵更有力量,一個微笑、一句樂觀、充滿希望的話。當事情遇到困難時,說一句:『你能辦得到。』」 / 德伏斯(Richard M. Devos)

11.
真正的動機發自內心
「不論你是誰、你年紀多大,如果你想要得到持久永恆的成功,那驅使你邁向目標的動機必須發自你的內心。」 / 梅爾(Panl J. Meyer)

12.
目標是有底限的夢想
「有目標的人們成功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往那裡前進。」 / 奈丁格爾 (Earl Nightingale)

13.
辛勤工作無與倫比
「生命所提供的最好獎賞就是:有機會為值得做的事情辛勤工作。」 / 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4.
有得必有失
「決定你要什麼,決定你願意用甚麼來與之交換,把你的前後次序搞清楚,就開始去工作。」 / 韓特(H. Lamar Hunt)

15.
成功者創造時間
「時間是生命,是不可重來、不可逆轉的。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掌握時間就是掌握生命,並充分地使用生命。」 / 蘭凱(Alan Lakein)

16.
自尊是自己成就的
「自尊是在你內裡深處對自己價值的感受。」 / 魏特利(Denis Waitley)

17.
心靈成長也需要營養與運動
「身心靈和諧的運作,決定了我們整個人與我們的健康。」 / 桑若森博士(Dr. Carl Thoresen)

18.
每一個人都有失敗經驗
「如果你願意接受失敗,並從其中有所學習;如果你願意相信失敗是一個化妝的祝福,並從中板回優勢,你就有擁有一個最有利的成功因素與潛能。」 / 舒格曼(Joseph Sugarman)

19.
用心體會人生基本要素
「這是我的秘密,一個非常簡單的秘密,就是人只有用心眼去看才會看得正確,真正基本的東西是用肉眼看不見的。」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 聖艾克斯柏利(Antoine de Saint-Exupery)

20.
最基本的原則是做一個好人
「盡你所能的做一切的善事,用你一切可能的方法行善。」 / 魏斯理(John Wesley

原著書名:20 Things I Want My Kids To Know(我要我的孩子知道的20件事)
中文譯名:黃金階梯人生最重要的二十件事
作者:Hal Urban
出版社:宇宙光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近三成考生信賴補習班

今天在報紙上看見以下新聞, 安排囡囡讀私小, 目的是希望功課量不多, 師資優良, 從小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下吸收知識, 但最終發覺囡囡在成績上跟唔上, 升上小三時後安排囡囡補習, 取代自己教. 究竟是什麼原因 ? 是課外活動太多 ? 是囡囡資質有限 ? 是學校的教學方法有問題 ? 至今仍未找到答案, 在未有答案前, 唯有繼續行一條不知是錯還是對的路 ...... 真的有點無奈 ...... 頭痛 ......


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art_main.cfm?iss_id=20080324&sec_id=4104&subsec_id=11867&art_id=10899098


近三成考生信賴補習班
團體指「怪胎」衝擊正規學校


中學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快將來臨,有教育關注團體的調查顯示,38.5% 受訪學生課餘仍要上補習班惡補;27.4% 受訪者認為補習班比學校協助應試作用更大。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組主席張民炳批評,政府投放大量教育資源的學校,竟不如補習班這個「怪胎」取得應考學生的信賴,是個天大諷刺


67% 對公開試表焦慮


關注組上月在12間中學成功訪問1,077名應屆中五及中七考生,結果指出,67.3% 受訪學生表示心情非常緊張及焦慮不安,顯示公開試為考生帶來一定壓力;61.3% 受訪者表示在溫習期間經常失眠及身體容易不適
張民炳說,近四成受訪學生課餘仍要上補習班惡補,逾兩成七學生信賴「怪胎補習班」的應試方式,對政府每年投放大量教育資源的正規學校,實在是個天大的諷刺。
任教會考班英文科的香港女教師協會主席周蘿茜,建議學校會考期間,繼續開放校園及課室,讓師為學生提供協助,提高學生應考信心。香港成人及持續教育協會主席李瑞美建議,中學生應及早習慣時間管理,適當分配學習及作息時間。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學校爆發流感全港停課二週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80313/gaa1.htm


幼園小學全面停課 2008/3/13 -3/27


學校爆發流感持續惡化,昨日再有23間學校爆疫,更有一名3歲幼稚園學生感冒病情轉壞要入深切治療部(ICU),以及再披露多一名21個月大男童,出現類似流感徵狀後死亡個案。食物及衛生局對停課的態度「一天內急轉彎」,局長周一嶽 晚上突然宣布全港小學、特殊學校、幼稚園及幼兒園今日起停課,超過55萬學生提早放復活節假期,最快本月28日復課。


部分學校的校長不滿停課決定太倉卒,恐怕今日會有混亂(見另稿)。而當局已聯絡地鐵 及電訊商,今晨將廣泛廣播停課消息。明報記者


衛生防護中心 深夜發稿指出,昨日再接獲多一名21個月大男童,出現類流感徵狀後突然死亡個案,病童於222出現發燒及咳嗽徵狀,翌日於大埔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診,求診時已出現全身抽筋情,隨即轉往威爾斯醫院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其後於24日不治。


發言人說,化驗結果顯示男童的呼吸道樣本對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呈陰性反應,現無證據顯示男童感染流感,個案已交由死因庭跟進。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昨晚在記者會證實,有一名3歲男童感染甲型H1流感,前日進入瑪嘉烈醫院,需進入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該男童有氣促及咳嗽等徵狀,經治療後情穩定,而男童就讀的幼稚園並無爆發流感。


近日猝死的4名幼童中,屯門醫院的3歲女童和7歲男童,先後被驗出感染H3H 1型流感病毒。短時間內出現兩人染H1,令政府十分擔心。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坦言,幼童相對中學生和成年人,接觸流感病毒的「經驗」較少,免疫力弱較易中招,今年更遇被形容為「小朋友流感」的H 1型流感病毒佔主導,兒童風險更大。根據衛生署病毒化驗資料顯示,截至 38的一周內,署方驗出258個樣本對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當中160個甲型病毒中,66%屬H1,而以往多作主導的H3病毒只佔26.8%。


23校爆疫 184


昨日再增加23間學校爆流感,涉184人,令3月份累積疫校數目急增至80間,涉及707人。周一嶽昨晚解釋,數據證實流感個案持續輕微上升,預計高峰期會持續數周,為消除社會憂慮,加上復活節假即開始,對學生「犧性不大」,決定今天起小學、幼稚園等停課,望防流感蔓延,並方便學校消毒校舍。他強調,「無象顯示,流感出現大型變種」,停課是一次「防止性行政決定」,「睇到民情、疫情持續下的適當決定」。


袁國勇﹕市民需小心 勿恐慌


周一嶽解釋,一般流感潛伏期為數天至7日,停課兩周可防止學生在學校交叉感染,兩周相等於兩次潛伏期,根據專家建議已足夠。港大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則呼籲﹕「市民需小心,但不要恐慌。」


教育局將通知學校,學校仍會開放,照顧有需要上學的學生。教育局發言人表示,今晨會向學校發出指引,講解學生補考、清潔校園等安排。


政府宣布停課前,昨日已有3所小學、1所中學自行宣布停課,包括順德聯誼總會何日東小學、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小學、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得學校、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全部位於屯門元朗區。


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六育

剛才陪囡囡上樂器課獨自在思考和反思記起小時候經常聽到師長提及從小要培育「德」「智」「體」「群」「美」的美德但部份內容已交還給老師於是上網查看,找到以下資料,還加上「靈」稱為六育就讓我們再次溫故知新 :


「德」:學生能培養個人良好品德,對自己、家庭、學校、社會及國家均承擔責任,且明辨是非,能適當地取捨善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能實踐自律精神。

「智」:學生能主動學習,不斷求進,培養自學的能力,懂得尋找知識及正確運用資料,能獨立思考及作出適當的判斷,從而在學科及術科知識上,建立良好基礎。

「體」:培養學生樂於運動,發展所長及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身心得到均衡發展的機會。

「群」:培養學生愛己愛人,愛護家庭、學校,並關心社會及國家,積極參與群體生活,懂得與人溝通、尊重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美」:培養學生懂得尊重、欣賞及追求美好的事物及生活。

「靈」:帶領學生認識基督,愛神愛人,實踐信、望、愛精神,活出基督。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一個故事-只有你懂得欣賞我

兒子上幼兒園了。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 " 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住,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 30 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 " 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 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餵。



兒子上小學了。


家長會上,老師說: " 全班 50 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 40 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裡,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 " 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 21 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


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較差學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 " 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 " 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



高中畢業了。


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他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裡大哭起來。邊哭邊說: " 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一句鼓勵的話 可改變一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一句負面的話 可刺傷一個人的心靈與身體 甚至毀滅一個人的未來!